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冶要闻
用中冶故事写出中国“新时代” 国企改革力作《中国力量》引起首都舆论界高度赞扬
来源:中冶集团 作者:中国中冶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2日

  6月10日,国企“大学习、大调研”暨《中国力量》出版座谈会在中冶大厦举行。我国第一本全景式记录中央企业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纪实报告《中国力量》,用新时代的语言体系认识与解读国企改革发展史,被认为是反映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引起首都理论、新闻与经济学界的一致好评。

  中国五矿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冶集团总经理、中国中冶党委书记张兆祥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董朝辉、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资系统的专家、高校教授、央企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近30人就《中国力量》出版进行探讨。专家认为,《中国力量》是我国第一本全景式记录中央企业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纪实报告,“大讨论、大调研” 活动及国企学习十九大精神有较大的启示。该座谈会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和中企之声研究院主办,中国经济出版社总经理、总编辑、《国资报告》总编辑毛增余主持了会议。

  张兆祥在讲话中强调,中冶人传承“红色基因”、根红苗正,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建设开始,就始终与共和国钢铁工业风雨同行。70年来,一代代中冶人前赴后继、不辱使命,构筑起新中国的钢筋铁骨和铮铮脊梁。今天的中冶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凝聚中冶力量,实践“蓝色畅想”,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正全力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9·5”会议成为中冶集团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拉开了中冶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华丽大幕。2012年“9·5”会议以来,是中冶人重铸国家实力的五年,是“一个核心五个引领”党建经验形成发展的五年,更是领导力大提升的五年。五年来,中冶人肩负改革脱困的时代重任,迎风破浪、砥砺前行,经营业绩刷新纪录,综合实力蒸蒸日上,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冶人怀揣“金色愿望”,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一带一路”漫长征途中,展现出引领世界钢铁不断前进的中国力量。

  由著名国企学者李锦和李宁博士创作的大型报告文学《中国力量》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生动的笔触描画了中冶集团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改革实践历程,成为近年来中国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反映新时代的一大亮色。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艺工作者提出嘱托: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报告文学是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文学轻骑兵”。但较长时期以来,优秀的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极为稀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与大国工业的崛起,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以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来反映当前我国的工业化成就,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作者李锦就创作过程进行介绍,他认为是中冶的实践为《中国力量》提供写作的源泉。中冶集团在过去五年的改革波澜起伏,可歌可泣,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这本书用了近一年时间调查研究,深入企业内部与基层,触摸最鲜活的改革实践。仅仅在调查湛江与越南河静项目时,就与30多人多次深入座谈。他认为只有做到“调查深一点、研究细一点、问题准一点、解读透一点”,只有真调查才能找到真感情,得出真智慧,找到真思路。他认为,国企改革要重视来自一线的新鲜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经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推广来自群众的经验,以典型引路。现在的国企改革已经由文件集中出台期转向试点期与典型推广期,试点已经四年了,一个大规模的典型推广期必然到来。

  一本书引起经济学、新闻文学界的共同关注,在于其表现时代的内涵。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说,中冶这五年确实变化很大,事实最有说服力。这些年,中央企业有很多好事情值得写,需要总结。中冶是一个样本,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树碑立传的著作,作者围绕重大主题开展调研活动,总结国企改革经验,为国企改革营造良好思想舆论环境做出贡献,希望更多的企业拿出自己的《中国力量》。学者讨论时认为,《中国力量》一书并不止于展现一家企业的改革历程,而是将中冶集团放置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多重语境中,借助其改革脱困的生动故事折射出中国改革进程所取得的傲人成就,展现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央发言的风采。

  建立了新时代的新话语体系,是《中国力量》成功经验。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谭云明教授认为,《中国力量》的最大贡献是运用十九大精神审视过去五年,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理论的实践基础。怎么认识、怎么总结、怎么写好“极不平凡的五年”,对我国舆论界是一个重要课题。可是,走进新时代了,很多人仍然是旧脑袋、旧习惯、旧语言来讲话。作者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建立新时代的话语体系,《中国力量》一书以时间为主轴,用生动、宏阔的笔触描画了中冶集团过去五年从生死危机中涅磐重生的波澜壮阔的改革故事,历史性地展现了中国冶金事业在过去五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正因此,整本书才显得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文笔畅达,扎实厚重。其谋篇布局既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关系,又有生动起伏的故事链条。与此同时,该书力图将宏观视角与微观细节紧密融合,既注重对世界经济局势与中国改革进程的整体性把握,也注重对于企业中个体人物形象的关注与生动情节的彰显。

  清华大学教授、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认为,中冶集团由亏损到盈利90个亿,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作者通过中冶集团“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到有草的地方放羊”的思想产生,珠海横琴发现和发展了珠海地下管廊这一新兴产业的建设过程,把正确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而有所作为,把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得有故事、有情节。事实证明,新兴产业离不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也离不开新兴产业。

  中国石化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认为,近些年,有些人对国企改革情况并不了解,却武断地得出国企没有什么变化的结论。《中国力量》用讲改革故事的方法,是对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的一次生动书写,为了解、理解中国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认识窗口。“回归主业、整枝去杈、固本强身、转换动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24字经验的归纳,让人能够学到“实打实”的东西。《中国力量》立意高、思考深、语言新、写得实,是作者涉深水,抓活鱼、抓大鱼的成功实践。

  中国国新集团宣传部副部长高天仕认为,《中国力量》把握能力强、行动快、质量高。该书第一章《困局:开船偏遇顶头风》便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宏阔视角,展现了中冶集团是怎样在中国钢铁产业困顿与企业自身无序扩张中,一步步走向困境的。作者对于这种生死危局的渲染,与此后企业涅磐重生的改革奇迹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以更为强烈的阅读冲击,来源于对国企改革的真实把握与客观描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怎样总结国企改革的历史,《中国力量》提供史诗式启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宋振远、《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研究部原副主任夏珺相继发言,认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多出这样的国企改革样本,需要强调调查研究,作者能够深入到中冶集团生产第一线做深入的调查与精心的研究,再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中国力量》成功的重要原因。

  国家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副社长张金庭从六个方面对《中国力量》从新闻出版的创造价值方面分析,认为强烈的阅读冲击感,是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向来是文学领域中较难把握的事。许多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常常流于工程报告、大事记等,语言文字沉闷枯燥,缺乏生动性与艺术性。《中国力量》将中冶集团过去五年的改革历程写得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不仅写出供给侧改革的样板,而且从深度与广度结合上创造了新闻宣传的一个模式,适应深度阅读的社会需求。

  《中国力量——中冶集团改革转型、重铸国家实力之路》出版后在企业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冶集团党群部门第一时间印发了《中国力量》精彩段落引读,中冶基层成立了数十家读书小组,干部职工纷纷书写书评与体会文章,读《中国力量》,联系实际学习理解十九大精神,学出感情、学出智慧,学出力量,学出干劲,读书活动收到明显的效果。

  中国石化集团、中石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新兴际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中国国新集团、国家电网、葛州坝集团的宣传部、研究室领导与企业家出席会议。他们就“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与典型案例调查的结合”“怎样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分析能力,形成高质量的改革案例”“国企新闻出版人员调查研究的作风与做法”、 “《中国力量》的新闻出版价值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推动”等,进行探讨。

  20多家国家和首都主流媒体记者参加了座谈会。

张兆祥致辞

董朝辉认真翻阅《中国力量》

毛一翔作精彩点评

李锦介绍《中国力量》调研过程

毛增余主持会议

谭云明作精彩点评

吴金希作精彩点评

吕大鹏作精彩点评

高天仕作精彩点评

宋振远作精彩点评

夏珺作精彩点评

张金庭作精彩点评

高继革作精彩点评

集体合影

会场全景

股票信息
  • 中国中冶 A股 [601618]
  • MCC H股 [01618]

中冶微信号

轻推

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登记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招聘平台入口 | 网站调查 | 版权信息 | 隐私与安全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解答 | 投诉咨询 | 纪检监察
电话:010-59869999 传真:010-598699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
中冶集团版权所有 © 202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9号 京ICP备14039545号-1 京ICP备20200470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