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晚间,中国中冶发布最新公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及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冶集团与中国五矿实施战略重组。
中冶集团和中国五矿是同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央企,也同为世界500强企业。双方的此次战略重组被外界视为继中国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之后,央企整合重组的又一力作。
在两家央企看来,双方通过此次“联姻”,有助于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组后将立足于打造世界一流金属与矿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双方在金属矿产资源领域的协同与集合效应,形成集资源获取、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开发运营及产品流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和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在国际金属矿产资源领域的资本实力与竞争能力,为国家金属矿产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战略重组,占中冶集团总资产97%的A+H股上市公司中国中冶也将成为中国五矿旗下资产体量最大、冶金工程综合实力最优、基本建设专业化能力最强的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中冶实现营业收入2157.85亿元,同比增6.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64亿元,同比增33.01%。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中冶前三季度更是以26%的净利润增长率领先同行建筑类央企。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战略重组构建起的具有先机优势的行业发展平台,必将给中国中冶增添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厚植更为扎实的发展优势,驱动公司加速转型升级。
“主业互补”效应下的“优势彰显”
据了解,中冶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唯一一家具有冶金工程承包主业的央企,是全球最大最强最优的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占全球冶金建设市场60%以上的份额,也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旗下拥有13家国家级的冶金、勘察、矿山、焦耐、建筑设计和研究院,15家施工企业拥有21项特级资质。
中国五矿则以金属与矿产资源为核心业务,已经跻身国际矿业公司第二阵营,拥有资源开发运营以及金属矿产品流通服务等综合优势。
对于中冶集团来说,通过此次战略重组加入中国五矿,有利于将其冶金建设运营“国家队”雄厚的科研开发、咨询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技术、装备制造、建设、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能力,搭载到中国五矿的资源开发运营以及金属矿产品流通服务等综合优势上,形成在金属矿产资源领域的协同与集合效应,为打造世界一流金属与矿产企业集团提供强大支撑,进一步拓展传统核心主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冶集团也表示,将继续集中优势资源,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市政交通、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等主业领域走专业化聚焦发展道路,心无旁骛做深做透做精主营业务。
携手“出海”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冶集团来说,战略重组也为其未来“出海”参与国际竞争更添底气和优势。
中国五矿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传统外贸企业,其海外资产占其全部资产总额的41%,拥有突出的全球资源掌控能力与布局优势以及以“一带一路”地区为重心的全球化贸易网络。中冶集团作为最早从事境外承包工程和投资的央企之一,业务足迹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有业务往来,截止到2015年10月,海外新签合同额达到人民币270.3亿元,同比增长122%,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战略重组后,中冶集团将以科研勘察设计能力以及工程承包、项目建设与开发运营等优势,借力中国五矿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布局、人才、商务优势,搭建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平台,携手在钢铁和有色金属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国际工程承包等方面实现更大规模、更有效益的“走出去”,占领“一带一路”沿线更多的战略支点,提高国际化水平。
产融结合助力抢抓战略机遇
中冶集团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国内最早的城市综合方案解决专家,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高端地产、高端房建、环境工程与新能源、城市综合管廊、特色主题公园等已经成为中冶集团的优势支柱产业和效益支撑点。
截止到2015年9月,公司非冶金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2,104.5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80.7%;实现营业收入785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营业收入的64.6%。“十三五”时期,随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引领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发展的深度推进,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综合管廊、特色主题公园、高端房建、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美丽乡村等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中冶集团已未雨绸缪、抢占先机,率先成立了综合管廊、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细分市场的技术研究院,成效已开始显现。
此次战略重组,有利于发挥双方在上述区域经济增长带的市场与业务协同效应,实现建设运营与物流服务的一体联动,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客户与渠道资源的信息与经验共享,形成独特的区域融合优势;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行PPP的必然趋势下,凭借双方强大的融资能力、良好的产业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及成熟的商产融运作模式,助力公司以更大的气魄抢抓机遇,抢抓市场,从经营项目向经营城市、经营区域转变,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产业链竞争力,大力拓展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盈利增长空间。
“创新驱动”引擎下的“动力倍增”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冶集团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其科技创新水平一直处于央企第一方阵。
据了解中冶集团拥有1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3,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水平处于中央企业第一方阵。截至2015年9月,累计拥有有效专利突破15,000件,位居中央企业第四名。面对新一轮经济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冶集团明确走核心技术领先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成立了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孵化器,加大“先进制造”、“3D打印”和“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中冶集团表示,战略重组后,集团将通过为实体产业和物流网络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通过构建更为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工艺流程、业务和运营模式,加速实现科研成果规模化应用,特别是为核心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带来广阔空间,实现从技术向“技术+产品”服务转型,形成核心技术优势持续攀升的新引擎。
(本文转自《证券日报网》,http://www.ccstock.cn/gscy/qiyexinxi/2015-12-09/A1449666944236.html)。